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创新能力,9月26日下午,我院以“智能时代的学科互鉴:路径与方法”为主题承办了苏州大学第二十期“同•创新”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明新形态/科技与人文·前沿论坛”第九期学术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由校党委统战部指导,校欧美同学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主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陈涛,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叶明昌,我院党委书记孙磊、院长陈忠以及相关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30余人出席活动。活动由陈忠主持。
孙磊对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表示感谢。他表示,智能时代已成为多学科协同、多领域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此次活动聚焦科技人文领域,对于促进学科交叉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借此交流平台,为促进长期合作、孕育高质量创新成果创造良好开端。
叶明昌指出,“同·创新”学术沙龙是校党委统战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策划的品牌活动,旨在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为师生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希望参加交流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深度交流,互相激发,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在学术探讨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陈涛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分享了人工智能与艺术、体育、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案例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清晰勾勒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演进方向和路径。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未来研究院、哲学学院杨庆峰教授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角色替代及伦理挑战,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陈华荣教授探讨了智能时代的体育学科发展,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樊成教授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探讨了AI与机器人技术交叉驱动下的教育革新与产学研生态重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慧凤教授、王一成副教授、李宗活副教授分别围绕人文经济视角下地方性知识对政策的促进,马克思机器体系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当代意义,数智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阐述,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思考,为现场师生带来了跨学科的理论启发与实践借鉴。在座师生就人工智能与人文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诸多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
陈忠作总结讲话。他表示,这场交流充分探讨了智能技术如何深刻重塑我们的知识体系、产业生态与社会未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管理科学发展,为科技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与社会进步凝聚共识、探索路径。
学院将继续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互鉴融合发展工作,服务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