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亭林觅贤思:故纸堆中的智慧,如何点亮一座“新城”?
时间: 2025-09-03 发布者: 张凯丽 文章来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审核人: 郝珺 浏览次数: 20

       8月25日上午,苏州大学“青石之上”古城焕新实践团赴昆山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跟随昆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的脚步深入探寻先贤精神。实践团旨在通过场馆研学与深度访谈,深入挖掘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积极探索顾炎武思想在“古城焕新”这一时代课题的运用途径,为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继承与发展”找寻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张贝妮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顾炎武纪念馆。钱柯舟 供图

亭林园内,叩响先贤大儒精神之门

       步入纪念馆,顾炎武的花岗岩全身像静静矗立于草坪诉说着这位明末清初大儒的不朽风骨。顾炎武一生坚守学术理想,历经坎坷而矢志不渝。其思想博大精深,涵盖政治、生态、水利等诸多领域,至今仍对现代古城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队员们通过学习馆内现存史料梳理其思想脉络,并在陈建林主任的引导下,认真研读《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关于民生现实的写实记述,体悟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治学理念。陈建林主任也不禁感叹:“研究顾炎武,就是研究中国文人的脊梁。”

图为陈建林主任为团队成员讲解展览内容。夏凌予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顾炎武纪念馆。钱柯舟 供图

对坐桌前,读懂亭林先生“天下担当”

       移步工作区,队员们与陈建林主任展开了深度对话。他坦言道,自己正因崇敬顾炎武“用脚步丈量学问”的精神而投身研究。谈及古城焕新的实践难题,他敏锐指出“要避免目光浅显,要创造性地推动文脉新生。”如,在古宅修缮时应兼顾其原真性与现代功能,在街巷改造中应植入“便民利民”的理念,实现让“老空间”服务“新生活”。 陈主任的一席话令队员们深受启发——古城焕新既要立足本源,又要着眼长远,避免陷入顾炎武所批判的“竭泽而渔”式短视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陈建林主任。钱柯舟 供图

远眺未来,接力古城焕新发展重任

       访谈接近尾声,陈建林主任还将目光投向青年群体,鼓励队员们主动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智慧融入实践,积极投身读书论坛、古街巷保护等具体项目,将助力古城焕新转化为日常。

       此次亭林园之行,使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顾炎武思想中“实学、家国、为民”的核心要义与“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为团队进一步探索古城保护与焕新路径带来了深刻启示。队长张贝妮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所得应用于后续实践,努力探索传统文化赋能当代城市治理与文脉传承的青年路径。

(苏州大学“青石之上”古城焕新实践团)


相关链接: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