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下旬,苏州大学“她地新声”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凌城镇凌城村,围绕外嫁女土地权益展开进一步调研。为进一步深化理论认知,在实践中体悟理论智慧,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们对走访材料进行了系统整合,并开展了对贺萧所著《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的阅读活动。
阅读起点:走进《记忆的性别》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深刻的集体化变革。学界已有大量研究,但鲜少从农村女性的角度出发。学者贺萧所著《记忆的性别》开创性地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历时十五年,收集陕西农村72位老年妇女的口述史资料,从性别研究与集体记忆的维度切入,展示了女性在集体化进程中的人生轨迹。
书中呈现了女性独特的叙事方式:她们并非以宏大革命来记忆,而是以婚姻、纺织、育儿、劳动等标注时间。更重要的是,集体化并不只是抽象的政治过程,它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契机。她们通过扫盲学习获得文化知识,有人被培训为助产士,有人走进集体劳动成为劳模。这些经历,让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推动了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
书中启示:女性视角下的社会变迁
实践团成员在阅读时被深深触动。书中揭示了集体化进程中的矛盾:一方面,女性劳动受到政策轻视,例如纺织副业价值未被充分认可;另一方面,女性主体性却在不断增强。她们在“诉苦”运动中直面自身遭遇的苦难,并逐渐意识到社会制度与性别压迫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人格尊严。
实践团成员郭益莲认为:“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国家和男性的叙事,更包含着女性的记忆。通过女性口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迁被赋予了更为立体的面貌。”
阅读之外:线上交流的火花
为了更深入理解书中的启示,实践团发起了线上阅读会。成员们结合不同学科背景进行分享:有人关注历史叙事的多重性,有人聚焦性别与劳动价值的关系,还有人尝试将书中经验与当下外嫁女土地权益问题联系。交流中,大家逐渐形成共识:女性的记忆既是对历史的修正,也是对现实的呼唤。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线上阅读会中进行分享。孔苓嘉 供图
田野实践:走进徐州市凌城村
怀着对书中经验的思考,实践团成员重点来到江苏徐州凌城村开展调研。在这里,他们聆听了当代农村妇女的叙述:有人讲述土地确权中的困境,有人谈及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压力,还有人分享了对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忧虑。
与陕西农村妇女的口述相互映照,当下的徐州女性同样以家庭与劳动经验来组织记忆。不同的是,今天的她们更多谈及制度政策对生活的影响。调研过程让团队意识到,历史中的性别问题并未远去,而是以新的形态存在于当下。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外嫁女进行深度访谈。孔苓嘉 供图
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本与现实的印证
当《记忆中的性别》中的历史叙述与凌城村的现实声音交汇时,实践团成员清晰地看到:性别化的记忆是一条延续的线索,它既镶嵌在历史中,也延展到今天的乡村。书本阅读为调研提供了理论视角,而调研又让书本知识变得具体而鲜活。
通过阅读、线上交流和田野调研,“她的新声”实践团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记忆中的性别》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社会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倾听当下农村妇女的声音。记忆让个体与历史相连,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女性力量的延续与成长。这份来自书本与现实的双重启示,正是团队继续关注性别与乡村社会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