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等媒体:实践中 | 田野案头:在乡土深处重读小镇喧嚣
时间: 2025-08-21 发布者: 张凯丽 文章来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审核人: 郝珺 浏览次数: 18

       2025年7月上旬,苏州大学“她地新声”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正大村,围绕外嫁女土地权益展开调研。在村内调研途中,实践团成员们在田间小道停留,集体阅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本书通过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等具体议题,呈现了乡镇政治中多元人事与制度结构交织的“喧嚣”。它采用后现代叙事策略,深度剖析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乡村权力场域中的博弈与共生逻辑,被学界誉为近年来少有的以“抵近现场”方式展现乡土政治运作的作品。

青春领读,思路启航

      本次集体阅读活动由豆婷同学担任领读人。她在朗读中提到:“书中展示的‘喧嚣’并非只是十多年前的故事,而是乡村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复杂现实。我们此行调研的外嫁女土地权益问题,实际上正是这种基层政治逻辑的一部分。”她的分享引导大家思考:“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女性群体的权益如何被确认和保障?”这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豆婷领读《小镇喧嚣》。豆婷 供图

纸上故事,村中印证

       《小镇喧嚣》出版十年来,始终被认为是一部帮助人们“复杂化理解”基层社会的代表性著作。实践团在正大村的调研很快印证了这一点。村干部谈到土地确权、集体收益分配时,强调了户籍归属的重要性;外嫁女则反映,因户籍迁移、婚姻变动等因素,在土地分配和收益获取上常遇到实际障碍。这些情况,与书中描述的基层博弈与制度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呼应。

       通过走访和访谈,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外嫁女权益的认定往往存在模糊地带:有的女性在娘家失去土地,却在夫家无法获得承包权;有的虽参与土地分配,但在集体收益享有方面遇到争议。制度条文、村规民约与熟人社会的人情网络共同发挥作用,使问题更加复杂。这种情况,正好对应了书中所揭示的“乡域政治”运行逻辑:规则、关系和利益在村庄空间内不断碰撞、重组。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外嫁女”。李韵 供图

田间共阅,书声随行

       在讨论中,成员们认为,《小镇喧嚣》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提醒人们不要以简单的线性逻辑看待乡村问题,而要看到其中的多重矛盾与动态博弈。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在调研过程中结合书中的分析框架,更加敏锐地意识到:外嫁女的土地权益问题既涉及法律制度,也牵涉到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和治理方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书籍内容和调研情况进行交流。李韵 供图

案头田野,并肩前行

       此次田野阅读与实地走访的结合,让实践团成员有机会把学术视野与现实场景联系起来。队员们普遍感受到,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实践团负责人孔苓嘉认为,如果没有阅读《小镇喧嚣》,本次调研可能只会把外嫁女权益当作单一的法律或性别议题,而通过阅读,他们能够把问题放到更宏观的乡村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进一步认识到,乡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法规的完善,也需要持续的社会关注和村庄内部治理的改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如何在调研与学习中保持“田野案头”的双重视角,把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更好结合,为推动乡村女性权益保障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她的新声”实践团成员合影。李韵 供图

相关链接:搜狐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