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接力十二载,苏大学子奔赴千里续写“希望茶约”
时间: 2025-08-05 发布者: 张凯丽 文章来源: 审核人: 郝珺 浏览次数: 18

晨雾萦绕的高山学堂前,苏州大学“青茶支教”团队又一次踏露而行。茶叶经反复烘焙方显清韵,教育亦需以青春为焙炉,将知识的青叶慢慢揉捻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十二年间,从四川到山东再到湖南,“青茶支教”团队以茶喻教,让每个盛夏都氤氲着苏大学子与山乡孩子共焙的希望芬芳。

一次初心萌动,十二载绿色筑梦接力

“青茶是一颗种子,有朝一天能在山区孩子心里种出走出大山的勇气与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一批批远赴山区的青年人心中孵化出社会担当与公益的苍天大树。”2014年的夏天,一群苏大学子面对“短期支教就是作秀的社会质疑”、面对“支教要自招人马、自筹经费、自找场所的现实挑战”、面对“支教团队没有经验、没有作业可抄的诸多困难”,凭着一颗求真、务实、果敢的心跨越2000公里,将脚步深深印在四川宜宾的土地上,至此开始了一场与大山孩子们的长达十二年的“希望之约”。

图为孩子们展示设计的“皮影戏”小剧场 阎果供图

图为青茶支教手工课课程合影 唐璐供图

青茶不仅为山区孩子们带来琅琅书声,更将讲台延伸至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摸索出“支教课程+实地调研+陪伴成长”的公益模式。从“单向输出”到“赋能乡村教育生态”,他们俯身倾听当地需求,结合当地公益组织、社会的公益创投项目,为孩子们筹建图书角、改造多媒体教室、购买发放音乐学习包、安装净水器等。他们将书本知识巧妙揉进山乡生活的肌理,设计出既有当地特色又具有启迪智慧的丰富课程。湖南学生刘瑾琦在“皮影戏”传统文化课程上悄悄和授课队员说:“老师,这些皮影人都有小故事吧?我想天天找它们的新故事呢!”在队员们的努力下,每堂课都化作种子,深植孩子们对自我与家乡的认知。

守望成长沃土,谱写振兴画卷

支教的深度,远不止于三尺讲台的45分钟。青茶支教将目光投向课堂之外的大山深处,探索并实践着“1+N陪伴”模式——以一名队员对接多名学生,建立个性化儿童成长档案,并通过深度家访与持续调研,将短期支教的星火,锻造成助力乡村长远发展的薪柴。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青茶支教队员坚实的足迹。十二年间,他们累计实地走访困境家庭300余户。每一次叩开家门,都是一次心与心的贴近。队员们不仅带去温暖的问候,更细致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与成长需求。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系统整理和分析,形成了1000余份详实的儿童成长档案,部分也会成为公益助学组织的“资助档案”。教学和家访之余,队员们还化身乡村“调研员”,围绕乡村发展的核心议题,凝结成一份份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不仅真实反映了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积极发掘了当地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图为青茶支教队员家访合照 朱许琴供图

图为青茶支教队员家访过程中,了解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情况 徐夕然供图

“曾经总想着走出大山,现在我更有勇气和能力,回到大山,回到我的家乡,以基层就业者的身份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一位已扎根西部的青茶支教老队员在回访中表示,“学校和学院鼓励我们卷起裤腿,以下蹲的姿势走进乡野,用更有韧劲更可持续的方式去做调研,去做实践。”

始于热爱,成于匠心,把公益作为一辈子的事业

支教的盛夏耕耘,埋下深耕乡土的种子。苏州大学2024届毕业生徐夕然,曾任2022年青茶支教队长、苏州大学第26届“惠寒”研支团团长。在贵州松桃支教时,她以写小纸条的方式温柔鼓励学生,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暖意与关切,不仅在社交平台牵动无数人的心弦,让她获称“小纸条老师”,更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作“天下好老师”。她曾感慨“每年暑期支教后,都觉得做得不够”,这份对教育的赤诚与坚守,早已融入每位青茶支教队员的血液。2023届毕业生陈思楠则从青茶支教队长转变为全职公益人,“我负责的PEER友毅思校园可持续行动计划面向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县中学生开展,旨在提升县中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及行动能力,至今已有2000余位学生完成可持续行动挑战。”她心怀赤诚,聚光成芒,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用行动刷新着公益方式。

图为青茶支教队员和孩子们叠掌鼓劲 周雯雯供图

图为青茶支教全体队员与高腊小学师生合影 朱娅妮供图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近年来实施“走进百城千村万户”实践育人工程,青茶支教作为品牌项目在学院有计划、有组织的托举下,联通本硕博,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在真实的现场去探究真实的问题,在实干与实战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意志本领。

相关链接: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