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迈向纵深,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近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组织50余名研究生党员走进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和吴中区临湖镇黄墅村,上了一堂既“接地气”又“冒热气”的“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搬进乡村振兴的大现场。

“原来课本里的‘三个集中、三个置换、四大改革’,在苏州都是一件件正在发生的事。”早上,同学们走进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在学堂发展中心副主任叶燕的讲解和带领下沿着“海棠花红”环太湖党建长廊和红色步道一路参观。沙盘模型铺展开城乡空间格局,数据展板滚动着产业升级曲线,影像资料记录着乡村面貌蝶变——理论里的关键词,在一幅幅图景中“活”了起来。

“以前看文件总觉得有点远,这下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就在身边。”第一党支部的涂生淦同学一边拍照一边记笔记。大家边走边问:“集体经济到底怎么壮大?”“生态修复跟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在一问一答中,国家战略和乡村故事紧紧扣在一起。
走进交流座谈会,气氛更“热”了。

“希望大家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恩秀以“乡村振兴与青年担当”为题寄语同学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找准定位,勇担使命。
学院优秀校友、江苏省选调生史云亭,以“从校园到基层”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分享了自己在吴中区临湖镇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的所见所感,从如何尽快适应基层节奏,到怎样有温度地处理村民群众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基层一线的温度和广阔舞台。
来自不同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代表也热烈发言,从田野调查、志愿经历到各自在乡镇实践中的所见所感——“青年怎么融入乡村?”“专业怎么服务乡村?”“基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我们?”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对书本之外的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有了新的体会。
下午,大家来到临湖镇黄墅村,继续把“大思政课”上到村头巷尾。
“我们村推行的是‘七户为邻、邻长负责’。”在村书记沈卫东的讲解下,一块块“邻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一位邻长对应七户村民,谁家有事找谁牵头、环境如何大家一起评。“抬头能看到公示,转身就有议事点,乡村治理原来可以这么细。”同学们一边翻看“七户联评”环境整治评分记录,一边询问“邻里矛盾怎么调解”“如何发动大家一起参与”,把课堂上的治理理论和眼前的鲜活实践一一对照。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呼吸森林咖啡馆”“你好艺术家”“右见光荫里精品民宿”等新业态连成一串。同学们听村里干部讲起“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文旅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故事——绿树成荫的林带变身“森系”咖啡馆,老厂房成了艺术展厅和工作坊,精品民宿迎来一批批客人,集体收入水涨船高。“书上讲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是互相支撑的,这次在黄墅村真的看到了:有了好生态,来了年轻创业者,集体经济也活了起来。”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党员安嘉仪感慨地说。
“这次活动让我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远方的故事,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答题。”不少研究生党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调研为新起点,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把青春小我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贡献苏大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本次党日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纸上”走到“路上”“田间”,推动专业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投身乡村振兴的能力素养、夯实校地协同育人的实践基础,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孙磊所说:“学院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推动实践育人,我们鼓励更多的青年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链接:江南时报网